古董文玩

 

博物館級古董珍品匯聚典亞藝博2018
201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典亞藝博2018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年度藝術品博覽會,雲集世界各地的頂尖古董藝廊。來自東西方的專家將會展出眾多博物館級藝術珍品,涵蓋從古代中國及喜馬拉雅銅器至中亞金器、中國瓷器及漆器、傢具、織品及其他古美術精品,陣容鼎盛。

Carlton Rochell於蘇富比工作18年,並於1988年為拍賣行設立印度及東南亞藝術品部門。其後,他擔任蘇富比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總監兼蘇富比全球亞洲部門主管,成為享負盛名的拍賣官。自2002年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創立以來,藝廊曾經處理來自知名收藏家的重要藝術品,並與業內著名機構及頂級私人收藏合作。

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 (紐約) 今年再度參展典亞藝博,帶來西藏及尼泊爾的珍貴佛教藝術,包括一座尼泊爾或西藏地區14世紀菩薩立像。這座莊嚴的雕像呈現菩薩年輕的形態,以輕巧的三屈勢站立於雙層蓮花底座之上,右手結予願印。菩薩雙手手持由底座衍生而出的蓮莖,蓮莖蔓延至佛像肩部燦爛開花。菩薩頭部由圓輪光明圍繞,佩戴鑲嵌珠寶的頭冠、華美耳環及飄動的髮帶。

菩薩立像
尼泊爾或西藏,14世紀
銅鎏金、寶石
高.27公分
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 紐約

另一件精選為出自尼泊爾直貢噶舉派的大日如來唐卡,同樣源自14世紀。這幅繪製精美的唐卡描繪普渡眾生的大日如來以無上智慧坐姿安坐於多彩蓮花寶座之上。大日如來周圍繪有圍繞主尊的眾多菩薩,兩位脅侍站立於側。眾神衹均穿著精緻的衣飾,佩頭冠、耳環、項鍊、臂釧、腳鐲、腰帶及設計精美的下身衣物。寶座由獅子及大象守護,上架五彩天虹。

大日如來唐卡
西藏,直貢噶舉派
14世紀
布面彩繪
高93 x 寬73.8公分
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 紐約

 


David Aaron(倫敦)1910年在伊朗伊斯法罕創立,廣受認同為其中一家歷史最悠久及最頂尖的藝廊,以重要及珍貴古董及古美術馳名。藝廊涉獵範圍包括古代希臘、羅馬、埃及、波斯、中亞、近東、伊斯蘭及印度藝術品。

藝廊今年重點展品是西元前4世紀的青銅希臘胸甲。胸甲在古希臘時代問世,為西元前4至5世紀流行於世界。其一般以銅片製成,模擬完美男性軀幹的形象設計,強調要成為成功的戰士必須保持強健體魄,凸顯健美、力量與堅持。胸甲不斷在古典藝術中出現,由將軍、帝王及神衹穿著。像這件不加修飾的胸甲多在實戰中使用,而經仔細修飾的胸甲則用來向公眾展示。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大英博物館均收藏有類似的希臘胸甲。胸甲除了在古代戰事中使用,還能表達傳統雕塑的形式及理想中的美態、力量與權力。這件胸甲是極佳的罕有例子,可能曾經穿在古代戰士身上,保護他的身軀,令他在應戰中倍感自豪。

希臘胸甲
青銅
西元前4世紀
高.44公分
David Aaron, 倫敦

同場亦會展出中亞5至7世紀的薩珊王朝鎏金銀罐。薩珊王朝於西元224至651年統治伊朗,是伊斯蘭崛起前伊朗最後一個主要文明。薩珊人對其後的伊斯蘭文化有深遠影響,對羅馬、印度、中國、非洲及後期歐洲中世紀藝術均有所影響。

這個精緻耀眼的薩珊王朝鎏金銀罐展示出伊朗工匠匠心獨運的冶鐵工藝。銀罐為球狀圓底,窄身罐口,凹形瓶頸,邊緣有鑄文,杏形罐身比例優美,極具吸引力。銀罐描繪三名裸女圍繞罐身舞動,手持飄動的絲帶。裸女佩戴大串項鍊、精緻頭飾,長及臀部的珠髮披肩,形態婀娜多姿。

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及京都美秀美術館同樣有收藏薩珊王朝鎏金銀罐。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Shelby White及Leon Levy收藏中亦有兩個類似的精美銀罐。此薩珊王朝鎏金銀罐細節精、質素高,堪與其他頂級博物館的收藏媲美,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級藝術珍品。

薩珊王朝鎏金銀罐
中亞,5至7世紀
銀、鎏金
高17.5公分
David Aaron, 倫敦


 

Jorge Welsh Works of Art(倫敦/里斯本)專營中國瓷器,特別專注於外銷瓷器。藝廊重返典亞藝博2018,展示珍貴藏品,包括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將軍蓋瓶。如此形狀及大小的花瓶一般被稱為將軍蓋瓶。名稱源自薩克森選侯、波蘭及立陶宛國王奧古斯特二世(1670 – 1733),他是中國瓷器的大收藏家,曾經在1717年從普魯士國王及勃蘭登堡選侯「士兵王」腓特烈.威廉一世(1688 – 1740)處接手151個將軍蓋瓶,傳為佳話。

得益於景德鎮瓷窯技術改進,大型花瓶在康熙後期開始出現。由於製作困難,成為當時出口至西方的中國瓷器中最為昂貴的品種。這些花瓶在歐洲用於裝飾私人大宅門廊及主人房間。

雖然將軍蓋瓶只供外銷,但當中的裝飾仍然充滿中國特色。主題包括來自中國歷史、神話、小說、戲劇及詩詞的場景,亦有描繪當時政治題材的情景,如1644年滿清入關等。此瓶描繪的故事可能是來自當時流行於上流社會的小說,而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故事就是著名的「西廂記」。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將軍蓋瓶
高.117 x 寬.52公分
Jorge Welsh Works of Art, 倫敦/里斯本

另一精選展品是清乾隆五彩銅胎畫琺瑯龍紋大盤。彩繪琺瑯於康熙時期由歐洲商人、外交人員及傳教士傳入中國。雖然小部分器皿在北京生產,供皇帝專用,但卻因為廣東是這類瓷器的主要產地而通常被世人稱為廣彩。

龍一直是中國皇權象徵,因此繪有龍紋圖案的大盤不論中外均大受歡迎。四爪龍為蟒,在朝服上以正面姿態示人,是喜慶象徵。此盤上的龍及其他紋飾特徵,均表達吉祥之意。

蝠的讀音與「福」相同,龍的讀音又與「隆」一致,隆字又與乾隆皇帝的年號相同,因此龍蝠配在乾隆年間特別受歡迎。此外,龍鳳配亦是常見的婚嫁紋飾圖案。

另一個與之相似,但尺寸較大的龍紋大盤現收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之中。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及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亦有收藏類似的大盤。

清乾隆 五彩銅胎畫琺瑯龍紋大盤
直徑21.5公分
Jorge Welsh Works of Art, 倫敦/里斯本


 

Rossi & Rossi(倫敦/香港)自典亞藝博於2006年創辦以來每年都會參展,今年藝廊帶來中國、印度、蒙古、尼泊爾及西藏的罕見石雕、銅像及畫作,展出的藝術品有深遠的宗教意義。

展覽焦點之一是約1370年製造的銅鎏金尼捏巴曲吉傑布(1310 – 1370)坐像。於雙層蓮花底座之上,他右手結說法印,置於胸前,左手置於腿上,手持書本,象徵啟蒙智慧及傳授知識。他的神情安詳,一頭短髮,兩邊耳垂豐厚,身穿雕刻有規則幾何及花卉圖案的袈裟。尼捏巴⠂曲吉傑布由1362年開始在西藏丹薩梯寺出任住持直至1370年圓寂為止。除此雕像之外,曲吉傑布唯一存世圖像為一幅15世紀的木版畫,因而此尊雕像更顯珍貴。

另一尊西藏十五世紀早期鎏金銅彌勒菩薩坐像亦精美華麗異常。彌勒菩薩坐於繁複精美的獅子寶座之上,兩腿懸垂於下方的蓮花墊,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象徵法論轉動。這尊雕塑造型比例極好,菩薩及周身飾品鑄造精巧,完美的展示了15世紀西藏的精湛工藝。

其他精選包括一系列17至19世紀唐卡,並由喜馬拉雅藝術專家Jeff Watt撰寫圖錄。其中包括來自西藏東部地區、18世紀晚期金剛手菩薩唐卡。畫面中央的菩薩繪以金身,雙手手持蓮莖,神情安詳。佛身右側花蕊中央的金剛是辨別其身份的主要法器。菩薩身著五彩縷衣,配飾繁複,背靠彩虹光明。唐卡頂部加以華蓋,兩側由祥雲護送眾仙朝覲。這幅製作精美、保存完好的唐卡,是18世紀藏傳佛教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典型例證。

尼捏巴⠂曲吉傑布 (1310 – 1370)
1362-1370年
銅鎏金
高. 23公分
Rossi & Rossi, 倫敦/香港

彌勒菩薩
15世紀早期,西藏
銅鎏金
高. 28.5公分
Rossi & Rossi, 倫敦/香港

金剛手菩薩
18世紀晚期,西藏東部
布面彩繪
高. 109.8 x 寬. 72.5公分
Rossi & Rossi, 倫敦/香港

 


 

Nicholas Grindley(英國)專營及研究中國藝術逾35年,特別專注古代傢具及藝術品。他曾於倫敦、紐約及香港參展,為世界各地的主要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甄選藝術品。

藝廊於典亞藝博2018的其中一個焦點為黃花梨平頭案。平頭案來自17世紀晚明時期,以祥雲拱肩,案腳之間有高身支撐。明代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黃金時期。罕見高質明式傢具一直是十分重要及專門的收藏類別,而黃花梨更是收藏家追捧的頂級木料。明代黃花梨傢俱於江南蘇州府打造,不單質素上乘,而且擁有別出心裁及錯綜複雜的木工工藝。此平頭案可能來自某位文人雅士的書齋,其風格優雅、比例完美、木質優秀、工藝匠心,充分反映用家的品味,展示了古典明式傢具的精粹。

明晚期 黃花梨平頭案
17世紀
高.78.8 x 寬.192.6 x 深.52.4公分
Nicholas Grindley, 倫敦


 

Vanderven Oriental Art(荷蘭)已經連續8年參展典亞藝博,藝廊將會展出一系列重要的明早期佛像。這對護法神立像全副武裝,顯示其身為捍衛佛教信仰守護者的職責。其中一名護法面容堅定,採取進攻姿勢,另一名則雙手合十,面有思慮。

明初 護法神立像一對
13至14世紀
高118公分
Vanderven Oriental Art, 荷蘭

灰泥造像是塑造宏大佛像的重要手法。佛像於木架上製成,墊以蘆葦,再以陶土紙灰粉刷塑形。其上修飾有一層薄薄的石膏,部分再雕上裝飾圖案。最後覆上經已上色或鍍金的彩紙。此尊來自山西的釋迦牟尼佛像以蓮花式盤坐,雙手結代表無上平衡的禪定印。冥想中的佛陀散發寬宏與安祥的氣息。其袈裟鍍金,繪有花樣圖案及紅色裡襯。佛身採用柔和粉色,頭髮尚有原本藍漆的痕跡,眼睛鑲嵌黑色玻璃加強效果。

明代佛像
山西,14世紀
高122公分
Vanderven Oriental Art, 荷蘭

藝廊的精品還包括羅漢阿難與迦葉像,阿難與迦葉作剃道長袍僧侶打扮,長長的耳垂象徵他們的智慧。較年長的迦葉,雙手結上手印,沐於佛陀慈悲。較年輕的阿難,其雙手合十,是行禮或禮拜的手印。兩尊羅漢均穿著華衣,有黑漆痕跡。此兩尊羅漢像通常與佛祖釋迦牟尼一同出現。另一對菩薩坐像以水月觀音坐姿安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其中一尊坐像的右手結予願印,代表明辨及法輪。另一尊手持卷軸,代表佛陀的教導。

明代 菩薩坐像一對
14世紀
高.135公分
Vanderven Oriental Art, 荷蘭

 



典亞藝博
2018欣然歡迎首次來港參展,專營古董、現代及當代緙織掛毯的Boccara Gallery (巴黎/布魯塞爾)。藝廊於1995年由CECOA(歐洲藝術品商會及權威鑒定機構)會員Didier Marien創辦,展示來自17至19世紀的大型精美古董緙織掛毯,以及由20世紀著名的藝術家,包括瓦西裡·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索尼亞·德勞內(Sonia Delaunay)及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 設計的現代掛毯。

其中展覽的亮點是壯觀的古董緙織掛毯賽姬在邱比特宮殿的晚餐》,於大約1660年在巴黎的福賓聖日爾曼工作室製造。此掛毯於1667年成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收藏品,並於18世紀時懸掛在凡爾賽宮和楓丹白露宮;及後更奇蹟地逃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動亂,後於1854年被護送至法國南部保羅城堡。

此掛毯的主題靈感來自希臘及羅馬的神話:一段關於美麗的凡人賽姬與愛神丘比特之間纏綿悱惻的悲劇愛情故事。毯中展示西風之神塞飛爾神秘地帶領賽姬至一個奇妙的宮殿,並由隱形的僕人(背後的小翅是其象徵) 在餐桌旁隨侍。此掛毯由豐富的珍貴物料製成,配合其構圖的平衡感、多元化及細膩的用色,堪稱傑作。

福賓聖日爾曼工作室
古董掛毯《賽姬在邱比特宮殿的晚餐》
約. 1660年
絲綢、羊毛
高.243 x 寬.325公分
Boccara Gallery, 巴黎/布魯塞爾

另一出眾的展品是由博韋皇家工作室於18世紀時製造的掛毯《遊園》,畫面展示出一群年輕的貴族和他們的僕人,在一個有噴泉的城堡花園中嬉戲的場景。掛毯下方眾人前的花籃和陽傘暗示畫面中的年輕女孩在採花時被打擾。掛毯的整個場景以浪漫的洛可哥風格描繪,極可能是18世紀最著名的畫家及裝飾藝術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所設計。此掛毯以95%的天然蟬絲編織而成,維持著完美的原始品相。

博韋皇家工作室,設計者:弗朗索瓦•布歇
古董掛毯《游園》
十八世紀
高230 x 寬228公分
絲綢、羊毛
Boccara Gallery, 巴黎/布魯塞爾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