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焦點 — 松心閣

 

唐 邢窯白釉獅首皮囊式壺
高. 19 公分
松心閣,香港

這個獅頭壺的造型源自皮革水壺,其飽滿的側面於頂部收攏成尖脊,手柄下的弧線優雅。獅首皮囊式壺的頂端是一個短直的圓筒壺嘴,上面有一個凸起的開口。壺瓶較狹窄的兩端有一條直長的提梁,另一頭是刻劃精細的一個獅首,這也是整件器物最精彩的亮點。

器身上另外兩條凸起的帶子則模仿了皮革縫合而形成的縫線,形成了一道長長的弧線。獅首壺的表面的白色釉自然靈動地貫穿整個器身,施釉到底的作法也展現了唐代邢窯高超的燒造與控溫技術。

這件精美的獅首壺是來自唐代邢窯典型的精品。刑窯是生產白瓷最古老的窯爐之一,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刑窯是指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一帶)的瓷窯,以生產白瓷聞名。根據陸羽的古籍《茶經》,興州的白瓷描述為「類銀」、「類雪」。在唐代,白瓷在北方盛行,而青瓷則在南方盛行,反映出一種相互尊重和區別的感覺。

獅頭壺的原型皮革水壺在唐代十分盛行,象徵了高尚的社會身分與地位。這類皮革水壺最初由契丹人製作,契丹人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在遷徙時會隨身攜帶皮革水壺。隨後,受到契丹人的影響,漢族人也開始攜帶這些水壺,這印證了中原和周邊民族之間的多元文化交流。